平面鋼模板施工掛籃襯砌臺車施工細節
一、施工準備階段
1. 技術交底與圖紙復核
施工前需組織技術人員對設計圖紙進行三維會審,重點核對隧道斷面尺寸與模板弧度匹配性。根據襯砌厚度變化曲線建立BIM模型,驗證模板拼裝縫位置是否避開結構應力集中區。對曲線段施工需計算每循環的模板搭接角度,誤差控制在±0.5°以內。
2. 材料進場驗收
鋼模板進場時采用激光測距儀檢測面板平整度,2m靠尺檢查偏差不超過1mm/m。型鋼骨架焊縫進行磁粉探傷抽檢,抽檢比例不低于20%。液壓油缸需進行空載行程測試,行程誤差控制在±2mm范圍內。
3. 場地預處理
臺車行走軌道采用全站儀放樣,軌道標高差控制在±3mm/10m。混凝土基礎預埋件采用化學錨栓固定,抗拔力檢測值需達到設計值的1.2倍。軌道接頭處預留5mm熱脹冷縮間隙,采用魚尾板連接。
二、臺車組裝工藝
1. 主體結構拼裝
采用25t汽車吊進行骨架組裝,先安裝下部行走機構,水平度用水準儀校正至0.1%。門架立柱垂直度采用雙鉛垂線法控制,偏差小于H/1000。頂模安裝時從拱頂向兩側對稱進行,螺栓初擰扭矩達到終擰值的50%。
2. 模板系統調試
面板拼縫采用0.3mm塞尺檢查,通縫長度不超過總縫長的5%。錯臺量檢測使用深度游標卡尺,允許偏差0.5mm。工作窗安裝位置避開主肋板,周邊加強環板厚度不小于10mm。
3. 液壓系統調試
分級加載壓力至設計值的1.25倍,保壓30分鐘無滲漏。同步頂升系統進行等荷載測試,各油缸行程差不超過3mm。緊急下降功能測試時,全行程回落時間控制在90秒內。
三、混凝土澆筑控制
1. 分層澆筑工藝
采用"拱腳→邊墻→拱腰→拱頂"的澆筑順序,單層厚度不超過60cm。相鄰澆筑層間隔時間控制在初凝前,振動棒插入間距不大于作用半徑的1.5倍。拱部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在160-180mm。
2. 模板變形監測
安裝電子位移傳感器實時監測撓度,預警值設為L/500(L為跨度)。混凝土澆筑至2/3高度時暫停1小時,觀察模板變形情況。發現接縫漏漿立即采用快硬水泥封堵。
3. 特殊部位處理
仰拱與邊墻接茬處預埋R=50mm的圓弧倒角條。沉降縫位置安裝20mm厚瀝青木板,固定采用U型卡具。預埋件周圍采用φ6鋼筋加密,間距不大于100mm。
四、拆模與養護
1. 強度控制標準
采用貫入式阻力儀檢測混凝土強度,當強度達到8MPa時拆除邊模,達到15MPa時拆除頂模。在5℃以下環境施工時,拆模時間延長至設計值的1.5倍。
2. 拆模工序
先松解中部模板,再向兩側對稱拆除。液壓系統卸壓分三級進行,每級保持5分鐘。模板脫離混凝土面后,立即采用霧化養護機噴水,養護水pH值控制在6-8之間。
3. 缺陷修復
對表面氣孔采用白水泥與普通水泥1:2混合漿體修補,修補厚度不超過3mm。裂縫寬度大于0.2mm時需注環氧樹脂,注漿壓力維持在0.2-0.4MPa。
五、安全控制要點
1. 防傾覆措施
臺車就位后立即安裝雙向防溜車裝置,抗滑移系數不小于1.5。六級以上大風天氣停止作業,臨時增加纜風繩固定。每循環施工前檢查支腿墊板沉降,累計沉降量超過5mm需重新調平。
2. 電氣安全
液壓站配電箱設置雙重漏電保護,接地電阻不大于4Ω。移動照明采用36V安全電壓,電纜敷設需設置防機械損傷護套。無線遙控系統采用2.4GHz頻段,有效控制距離標定為50m。
3. 應急管理
工作籃配備速差自控器,墜落懸停距離不超過1.8m。液壓系統失壓時,蓄能器應能維持模板支撐狀態15分鐘以上。每臺設備配置2臺以上氣體檢測儀,氧氣濃度低于19.5%時自動報警。
六、質量控制標準
1. 外形尺寸允許偏差
襯砌厚度:+20mm/-5mm
平面平整度:5mm/2m
相鄰板錯臺:3mm
接縫寬度:≤1mm
2. 表面質量要求
蜂窩麻面面積:≤0.5%
露筋長度:≤100mm
裂縫寬度:≤0.2mm
3. 施工記錄要求
每循環留存模板定位測量數據、混凝土澆筑溫度曲線、拆模強度檢測報告等資料,形成可追溯的質量檔案。
注:本工藝需根據具體工程地質條件、結構設計要求進行調整,在正式施工前應進行1:1工藝試驗段驗證。特殊地質段施工時,應增加模板剛度和監測頻率。